腦袋裡面時時刻刻都裝載着許多不同的念頭, 心內夾雜着許多不同的情緒 。這些雜質包括 : 記憶,經驗,煩惱,擔憂 ,慾望, 恐懼, 執念....等等。裝載著這麼多東西,一個人又如何能夠展現真實的自我呢?
大部分的人,慣常念頭一個接著一個 ,難以進入安住自在的狀態,或者根本不曾有這種感覺。一但「外在」有什麼狀況 ,「內在」相對的念頭情緒便生起。這是什麼原故? 原來是因為自己沒有往「內在」做功夫,缺乏「心」的修練,因此不斷地受到外在的影響。
有些朋友問,為什麼靜下來打坐的時候, 胡亂念頭便洶湧而至。 答案很簡單 ,我們每天都會洗澡吧,我們懂得清潔身體,但是我們從來沒有好好清理我們的腦袋。 腦袋就好比一個倉庫, 我們每天將很多雜物不斷塞進去 , 到某一天想要清理倉庫的時候 ,當然會感到困難。但這只是靜心最初的狀態 ,我們應該知道,只要有耐性及恆心, 願意時常到倉庫清理雜物,終有一天,倉庫自會整潔起來。
怎樣可以安下自在? 簡單說,就是腦袋沒有追隨念頭, 內心自然地進入安靜空寂的狀態 。又如遇上人多擁擠, 空間窘迫,會令人感到不適,相對心靈也是一樣,需要有空間。 這是要如何才可以做到呢?答案是:需要 「靜心」與「靜坐」方法學習。
明白什麼是「靜坐」是很重要, 有些人以為靜下來放鬆自己隨便坐坐便是靜坐, 不是的啊。有一次和幾個同修途經一個幽靜的地方,是很理想靜坐的環境,便決定在那裏靜坐片刻。其中一個朋友 ,她並沒有靜坐的經驗 ,順便邀請她参與。靜坐完畢, 原來她一直在靜靜地看手機,她以為這樣靜下來休息就是靜坐。
養成良好習慣每天靜坐是很好的習慣, 靜坐不一定需要時間長,反而時間短次數多更是有效,重點在視乎個人生活習慣及條件許可,自行作出適當的調整。
靜坐是禪修的一種方式,最好有經驗的人引導, 經久練習培養體悟。 靜「坐」即靜心打坐 。要靜坐,需要先明白什麼是「靜心」。「 靜心」可以先在這裡簡單理解為 :專注於當下的內心清靜狀態 。
有些人靜下來打坐覺得困難,可以嘗試「動態靜心」。我們可以利用很多日常生活情況,例如在公車人多擠迫的時候,簡單站著,專注呼吸 ,慢慢調息,讓心安靜下來,進入 「靜心」的狀態,人多擠逼的不安便會漸漸消失。 又可以在回家時靜心散步, 將專注放在腳下, 放慢腳步,使自己安靜下來。靜心的方法很多 ,可以在日常生活中,遇上許多修習「靜心」的機會,親身體驗,更能品味個中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