問: 我的身體經常有狀況,很多痛楚,影響修行,可以怎樣呢?
答: 是你身體痛楚所產生的「情緒」影響着你 。詠給明就仁波切曾說「觀情緒如溪間的流水」,意思是,我們透過修習禪定,與情緒保持一個「空間」及「距離」,而不受情緒的影響。
溪水一直都在不斷流動, 你可以選擇跳進溪澗裡,或者選擇做一個旁觀者,站在岸邊靜靜觀察不為所動, 你是可以選擇的。
當你能做到不受情緒影響,便可以理解當中的意義, 朝這方向一步一步前行,自然會累積能量,展現定力,迷團自然會逐漸解開。
身體狀況痛楚等每人都有,比你更嚴重的人多得很呢, 試問為什麼一定不能痛? 痛和修行又有什麼關係呢 ?
觀這個「痛」如流水,擴闊與它的「空間」及「距離」, 用這個「痛」作為修行的助力。
其他負面的人物事出現 ,也可以用這個方法去應對, 我們之所以受影響,因為我們的「心」和它太貼近了。
我們面對的痛苦、煩惱、生氣、憤怒、傷心、絕望、懊悔等所有處境,其事是情緒做祟,跟事件本身並不相連,是我們對事件的情緒,創作出後續的劇情。如果我們沒有不必要的情緒,剩下只有當下現象而已,我們只要如實面對現象便可, 這樣便簡單容易得多。
一拐一拐前行又何妨? 為什麼受它影響 ?正如「龜兔賽跑」的故事 ,最後能到達終點才重要。
內在的靈性是多生多世不生不滅 ,身體軀殼卻是暫時性的,衰老或狀況是正常。不是說一起去租單車效遊嗎?是的,身體就像租借的單車,使用完畢是要歸還的,重點是打算去哪裏。 歸家? 天堂? 淨土? 涅槃? 開悟? 成仙?成佛? 乘願再來? 當你啟悟生命的意義後,一切自當了了分明 ,清清楚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