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在母親胚胎,第一種出現的生命跡象,便是心跳,當一個人心跳停止,科學上便被鑒定為死亡。「心」是支配一個人的能量本源,一般人只知道它的生理功能,不懂得它的作用及本質。
別人一句逆耳的說話,我們的心便上下波動,一句讚美的說話,便不自覺地飄飄然,只是活於別人的話語,不是活於「內在」的「真正自我」,這不是「心」的真正本質,也不是我們的自性本體。
「心」的本質,是如如不動, 不受外境影響 ,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。「心」的系統以空性的意涵為基礎,隨順因緣和合地運作。在這狀態中的「念」,便是了解並啟發這特質。這「念」 可以說是尋找「心」的導航器,禪修是喚醒及鍛鍊「心」的工具 。
透過禪修,或日常的人事物當中,去鍛鍊用「心」的覺察及感知,而不是單憑頭腦的分析及邏輯思考去找答案。
頭腦的運作,是依賴記憶、知識、經驗、邏輯、分析、共同理念、社會價值觀、甚至集體潛意識等資料去解決問題。
這運作原本是頭腦其中一個本能,但頭腦這「資料庫」並不是當下的感知,只是不斷下載舊有紀錄, 重覆「既定」模式 ,於是由一個問題,引伸到另一個問題,惡性循環的操作, 「資料庫」越來越煩複, 問題沒有被解決 , 卻越來越多 ,沒完沒了。
久而久之,只是習以為常地活在頭腦創造出來的世界𥚃,內心的拉扯及煩惱,每次像「按扭」一樣,純粹是頭腦對「外在」事物進行了過瀘,作出定義,然後因循地造成感受。這「無明」的重複現象,或者可以形容為「在世的輪迴」。
「心」的本質, 是「內在」的操作, 對人事物也沒有好壞、對錯、得失這些「二元對立」的區分概念,純粹只在當下覺知,當下順應自然地執行「心」的覺察及感知。由於不是依賴頭腦運作模式 ,每個當下都是全新的體驗 ,隨順因緣 ,心隨意轉,並沒有腦袋思維上造成的煩惱, 了了分明,自然輕安自在。